荒漠生态系统——荒漠化防治

发布时间:2020/8/7,浏览人次:3035

荒漠化防治


一、荒漠化形势严峻

   40年来使10%荒漠化土地得到治理20世纪90年代防治荒漠化工作进入了有规划、有步骤、求规模、求效益、全面推进的新时期。但是,荒漠化土地面积近几十年来呈不断扩展之势。20世纪60~70年代每年扩大约为1560km2,到20世纪80年代每年扩大约达2100km2。现在不仅北方的干旱、半干旱地区有荒漠化土地,就是湿润地带,如豫东、豫北平原及唐山市郊、鄱阳湖畔、北京市周围地区也出现荒漠化土地。水土流失是荒漠形成的重要过程。中国水土流失严重,全国水蚀面积达179万km2,每年流失总土壤达50亿t。究其发展的主要原因除北方气候有干旱化趋势外,农牧业生产方式落后是一个重要原因。农业生产仍在广种薄收;过度农垦,产投比低下,产生恶性循环。牧区的生产粗放,只靠简单地增加牲畜头数来维持对畜产品的需求,造成过牧超载,草场退化,土地荒漠化严重。

   在西北干旱地区河流上游水利用率低,下游地表水枯竭,只能超采地下水,使水位下降,植被死亡,荒漠化得到发展。上游过度开发,超标灌溉,导致20世纪80年代下游年径流量减少31.28%。因缺水,民勤县有2.52万hm2土地弃耕、撂荒而沙化,成为“人造荒漠”。

 

二、荒漠化的防治经验

   科尔沁草原东部、呼伦贝尔草原、松嫩地区、毛乌素沙地以及河西、新疆的大部分绿洲外缘沙地的荒漠化基本被控制住了,各地还出现了经过治理,荒漠化逆转的点。

   近10年来,荒漠化得到控制的面积约为4.53万km2,占全国荒漠化地区面积的12%,其中发生逆转的土地约有2250km2,占20世纪70年代荒漠化土地的1.58%。总结治理方面的成绩,可以概括为三点:①不同自然地带建立了荒漠化土地治理模式的示范点。研究摸索出一整套综合治理荒漠化土地的经验。创造并总结出许多符合国情,各具特色的治理开发技术,如引水拉沙造田、沙地衬膜水稻、生物固定流沙、沙地飞播造林种草、沙障固沙造林等许多开发治理的模式;②在一些地区总结和推广群众经验,科学治沙,使一些地方荒漠化发生了大片逆转。创建了一个又一个人工绿洲,如陕西榆林、内蒙古赤峰等成功典型;③荒漠化发展的速度已经减缓。我国荒漠化仍然处于发展的趋势,每年发展的绝对数字是有增加,但发展的速度已被压低。中国在荒漠治理中发现沙棘(Hippophae rhamnoides)的作用极为重要。它以其耐旱、耐瘠薄和生长迅速的特性已成为干旱地区的先锋树种、伴生树种和经济树种。它可显著促进乔木生长,是优良的“三料” (饲料、肥料、燃料)树种。中国通过营造沙棘农田防护林、水土保持林和防风固沙林等,改善了小气候,保护了农田生态环境,发挥了很好的生态效益。沙棘果实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,显示出广阔利用前景。

   1985年中国开始了以沙棘作为治理荒漠的一个重要措施,每年种植约6万hm2,10年后就建立了20多个沙棘种植基地。近年来已累计营造沙棘林约90万hm2,总面积已达150万hm2,显示改善生态环境的巨大威力,受到联合国的关注和许多国外专家的称誉。他们确认沙棘对世界各国脆弱的生态系统是一个治理水土流失、防治荒漠化的一种有力“武器”。

 

三、荒漠化防治对策

   防治荒漠化是我国一项长期的任务。要在过去工作基础上,面向工程建设,搞好科学技术研究工作,把群众防沙治沙的宝贵经验进一步提高,增加科技含量,全面推进防治荒漠化,主要方面有:①加强领导。将防治荒漠化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,建立防、治、用有机结合的防治体系。要宣传、动员和组织群众,建立相应的法规、章程,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。②要重视保护濒临荒漠化的生产性土地。如果再过度利用,则加剧土地的荒漠化,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将来治理的投资比现在采取措施要大得多。对潜在荒漠化的土地要加以调整土地利用结构,以采取相应措施和物质投入的重建生态系统方式为主。③加强综合整治工作。从改善荒漠生态系统的角度综合考虑,全面规划。要以林牧为主,多种经营;还必须控制人口,减轻人口对荒漠生态系统的压力;改革能源结构,以减少林木破坏。④要因地制宜进行治理,对半干旱地带农牧交错荒漠化地区,在具有缓丘、低山、平地的荒漠化正在发展的地区(如河北省坝上,内蒙古的后山),可以采取风口地段乔、灌、草结合,营造片林与平地农田护田林网相结合的措施;对坡度较大的耕地应退耕还林,一般坡地应营造以灌木林为主的防护林;对于林边地带应种植豆科牧草,形成草带。在沙区居民点邻近地区要保护天然植被。在牧区合理确定载畜量,合理轮牧和建立人工草地及饲料基地。


荒漠.jpg

图片来自网络,不做任何商业用途,如有侵权请私信删除


——摘自科学出版社·蔡晓明编著·《生态系统生态学》·第三篇 自然生态系统·第十六章 第四节

相关资讯